小学生法律知识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合法财产;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小学生法律知识小常识
小学生法律知识小常识
1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
间的权利和义务,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
其特征有四方面:
(
1
)
、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
2
)、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
可;
(
3
)
、
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
4
)
、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
5
)
、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
1
)、保卫国家政权;
(
2
)、保护合法财产;
(
3
)、
保护公民权利;(
4
)、维护社会秩序。
3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
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
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
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
都是
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
、犯罪的特征有(
1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
害性;(
2
)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
)、犯罪是应受刑
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
、构成犯罪的条件有(
1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
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
利的侵犯;(
2
)、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
地
点、方法:(
3
)、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
人或单位;(
4
)、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
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
、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
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是人的积极行为,
如故意伤害行为、
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
的形式;
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
这
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
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生
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以此来逃避自己应尽的赡养老人的义务,
则构
成了遗弃罪。
7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17
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
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
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
政府收容教养。
8
、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表现为犯罪故意和过失。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
度,
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
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
能够避免,
以至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
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
过于自信的过失。
相关推荐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律师文书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